走!出海去!小编带你“云上采胆”
一种在地球上生存了上亿年的
海洋棘皮生物,
一种让人想起来就咽口水的食物。
在“云上”生活普及的今天
小编带大家来体验“云上采胆”
随着复产复工速度加快,
预定海宝海胆的客户越来越多,
潜水员出海的次数也在增加。
上个周末,
小编来到旅顺柏岚子海域海宝渔业养殖场,
登船实地探访了潜水员采捕海胆的场景。
碧天如水,水天相接,
穹宇寥廓,海气澄鲜。
小编一看见大海就兴奋,
能够登船“探胆”就更加兴奋。
这是一片立体养殖的海域。
海面上阡陌纵横,
这是由浮筏构成的田野。
田野之下十几米深处,
参差的礁石森林和连绵起伏的海底,
生长着大片茂盛的海藻,
这里是孕育海珍品的沃野良田。
每年四到八月份,
是大连紫海胆的捕捞季。
小船来到海面上,
两名潜水员相互配合开始做下水前的准备。
-
互相扎胸口——这是穿潜水服最后一个,
-
也是最关键的步骤。
-
缠绕十几圈,
-
务必扎牢扎紧。
-
调整潜水服——此时他们的面部肌肉堆积,
-
皮肤褶皱,给他们添上了几分粗犷的气息。
-
戴好配重——六七个大铅块,
-
加在一起有四十多斤,
-
这些重力是潜水员能够沉下海底的保证。
-
戴上头灯——海底能见度不好,
-
还有表层硕大的海带遮光,
-
头灯是视线的保证。
-
挂好网包——从海底采摸来的海胆,
-
要存在网包内。
-
每次下水,
-
他们能够采集海胆六七十个、二三十斤。
-
还有戴嘴子、扣水镜、穿脚蹼,
-
每一个环节都要一丝不苟。
嘴子含在口中,
后面连接呼吸管,
呼吸管长度约100米。
潜水员每次下水少则十几分钟,多则半个小时,
他们在海底往来穿行,
呼吸管为他们供氧,
这是他们生命的保证。
船上至少保留一名船员,
为潜水员梳拢呼吸管,
务必保证不能打弯。
翻动脚蹼,潜水员奋力潜入海中。
小编在船上看着呼吸管向海中延伸,
想象着这生命线的那端,
他们在水底世界里,
正像游鱼一样钻来窜去。
潜水员,这是一个令人必须抱有敬意的职业!
二十分钟后,
潜水员浮上来了。
他们返回小船,
将海胆倒在甲板上。
刚刚采上来的海胆非常鲜活,
还可以摆动棘刺。
一个个漂亮的“小刺猬”在阳光地照耀下,
是赤裸裸的美味诱惑。
坚硬的外壳里是金黄色的卵,
卵就是海胆的生殖腺,
占体重的20%左右,
这是海胆可食用的部分,
人们俗称的“海胆黄”。
“海胆黄”是上好的食材,
看上去就像蟹黄,
吃起来根本用不上牙齿,入口即化。
船长用剪刀打开一个海胆,
虽然里面还夹杂着些没有消化净的海藻,
但丝毫不能削减那金黄色的诱惑。
小编以指为匙,将海胆黄送入口中,
软、嫩、滑,甜与鲜先后在嘴里涌现,
那种舌尖感受到的奇妙触感和味蕾上游荡的甘甜滋味令人难以言喻。
海宝海胆需提前预定,
三个海胆就可以达到一斤。
现在零售市场上,
海胆绝对价格不菲,
即使这样,也不容易预定到。
每天,潜水员根据客户预定的情况采捕几百斤不等。
大连海胆每年大量出口日本,深受欢迎,
被日本人称为“软黄金”,
由此也可以证明海胆的营养价值不凡。
每一颗海胆都是潜水员冒险从海底深处采集而来。
只有六七度的海水,
漫舞不定的海藻,
尖削如刀的礁石,
变化莫测的暗流,
潜水员在浪涛中周旋、撞击、找寻,
我们才可以在餐桌上品尝到这种美味珍馐。
从大海到餐桌,每一枚海胆都来得特别艰辛。
感谢自然的无私滋养,
感谢大海的慷慨馈赠,
感谢无数人的辛苦劳作。
因为知道、因为懂得,所以我们将更加珍惜。
- END -